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云南日报”(ID:yunnandaily),《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介绍近十年来我国水生态变化时,肯定了白洋淀污染治理成效。发布会还直接“点名”: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白洋淀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此前,8月9日,中共河北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一张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的图片被展示后也引起关注。据介绍,图片上的小鸭子正在学游泳,今年观测到白洋淀已经成为全球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的栖息地和繁育地。就这样,一只鸟和一条鱼通过两场发布会进入公众视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华北之肾”。雄安新区设立五年多来,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青头潜鸭是一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多年来因为气候、环境变化及人为因素干扰,青头潜鸭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减少,202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河北省林草局去年秋冬季在白洋淀发现100余只青头潜鸭成体,今年7月又首次在白洋淀发现青头潜鸭的育雏情况。经专家确认,白洋淀湿地成为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作为迁徙性鸟类,它们缘何从候鸟变成留鸟安家白洋淀?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说,今年5月,他们在对白洋淀湿地鸟类进行监测考察时,先后在多处水域共发现10余只青头潜鸭成体。随后便加强了监测力度,幸运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清晨他们再次来到之前发现青头潜鸭的水域时,一只雌性成鸭带着4只可爱的小鸭出现在望远镜里,相机快速拍下这珍贵的画面。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说,青头潜鸭在其历史繁殖地难觅繁殖踪迹,白洋淀繁殖地的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更多的鸟类“落户”,雄安新区近日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还新建多处湿地公园、口袋公园,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植被,为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37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再来说说名字比较拗口的鳑鲏鱼。它是白洋淀一种土著小型淡水鱼,有着亮丽的体色,对水质要求很高,是生态指标性鱼类。然而,这种渔民再熟悉不过的鱼,由于白洋淀过去的污染,却一度消失。白洋淀周边一些村民说:“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水质变好了,鱼自然而然就回来了。”近日,经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监测发现,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白洋淀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记者在白洋淀一些淀中村走访发现,一些过去的猎鸟者销毁了家里的捕鸟网,成为民间护鸟志愿者。雄安新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爱鸟护鸟行动,志愿者队伍已超两千人;淀里过去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的“绝户网”不见了,白洋淀流域累计实施增殖放流苗种2.7亿单位以上。工作人员在白洋淀淀区清理淀面垃圾。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如今,白洋淀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一幅人、水、鸟、鱼和谐共处,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正呈现在人们眼前。麋鹿重回长江野外种群达2500头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到19世纪时在中国消失直到1983年,部分个体被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养野外
据了解,今年截至目前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新增了307头麋鹿新成员至此,原产于长江中下游的麋鹿重回长江已见成效
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王传军和同事骑着摩托车正在开展麋鹿巡护麋鹿每天在哪里、有无伤亡防护网是否完好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巡护员王传军介绍每天巡视3~4遍,每次1~2个小时防止麋鹿外逃防止进来的人钓鱼、打猎
30年间,石首保护区的麋鹿从最初引进的64头发展到现在的2500头遍布长江荆江河段两省九县全部实现了自然繁衍恢复了野生习性
保护区内水草丰茂,水源充足拥有大面积的芦苇和旱柳林能够为麋鹿的产崽、避风提供较好的隐蔽场所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先进技术推动麋鹿安全保护和科研监测更加精准、有效助力麋鹿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日常巡护监测是保护区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在麋鹿脱角、长茸繁殖、生产和换毛期都是关键监测时段通过麋鹿生活习性、生活规律环境需求等方面的监测为保护、恢复、管理麋鹿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张玉铭表示随着条件不断改善我们也增加了一些设备比如,600毫米焦距的镜头单反相机、单筒望远镜、无人机无人机、红外相机、高点摄像机加上地面巡护不仅能够及时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环境需求及种群变化保护区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也尽在掌握
目前,保护区正在进行信息化三期项目建设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易红新介绍一是建成周界防护、环境采集等视频安防及监测前端感知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二是建成集资源管理、安防预警环境监测、综合业务麋鹿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分析于一体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自动预警、智能监测、智慧分析
通过借力先进科技保护区记录到的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就有56种近年来,先后发现了黑鹳、东方白鹳、獐等珍稀濒危鸟类和兽类且数量不断增加在野外拍摄的尖齿卫矛的花、果、叶(2021年8月10日摄)。新华社发(胡君 摄)
图为尖齿卫矛蜡叶标本照片,左边为1908年采集到的主模式标本,右边为胡君等人2021年新采集的标本。受访者供图
胡君展示他采集的尖齿卫矛标本(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胡君用放大镜观察标本(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半年多时间 象群迁徙中不断北上,由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迁徙大约400公里距离。象群北迁以来,云南省林草局高度重视,提前预判、提前预警。云南省级工作组赶赴现场,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展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宣传引导等工作,实现了每一天的“人象平安”。
大象北上证明着云南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云南是全国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的省份——云南有着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野生生物种质库之一——亚洲象数量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
大象南归证明着云南的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突破——普洱建成中国境内首个亚洲象监测塔——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落户云南——建设中的中老铁路“礼让”亚洲象
多年来云南一直致力于珍惜野生动植物保护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率先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建立了166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此外,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全省85%的重要物种得以保护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
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在云南省越冬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生植物,左上为长蕊木兰,左下为大树杜鹃,中间为大理铠兰,右上为保山茜,右下为矮马先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供图)滇桐野生种群,2020年5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高黎贡球兰,2020年9月保山市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溪蛛毛苣苔,2020年12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白颊猕猴高黎贡山新种群,2021年4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12月31日晚7时,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在新年贺词里 ,习近平主席提到了云南大象。习近平主席说:“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